安徽大学-安大青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继往开来二十载 擘画徽学新前景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成立二十周年巡礼​

[复制链接]

47

主题

50

帖子

21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1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3-2 09:37: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style="visibility: hidden;">
                    
                    
                    
                    
                    
2017年,安徽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学科群成为安徽大学“双一流”重点培育学科,徽学研究中心成为安徽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的重点高端学术平台,徽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在学科群中发挥引领作用。自1999年成立伊始,二十余年来,徽学研究中心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合作交流等方面扎实推进、硕果累累。而今,徽学研究中心全方面布局“十四五”,助力培育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学科群,服务学校高端学术平台建设,擘画着徽学发展的新前景。‍
扎根学术研究 打造徽学“共同体”
近日,徽学研究中心多位专兼职研究人员合著的《徽学概论》一书隆重推出,该书首次对徽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与学科性质、徽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徽学的研究资料、徽学的主要研究领域等进行了系统论述,这是徽学理论探索的最新总结,对于徽学学科的进一步确立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自“双一流”学科建设以来,徽学研究中心充分发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优势,科研工作实现突破性发展,出版了包括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徽学文库》(第一辑)在内的著作15部,整理并出版了《徽州文书》第七辑、《徽州谱牒》2辑20册。承担徽学方面研究课题近40项,其中科技部支撑计划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和一般项目9项,其他省部级各类项目29项。2018年,在时隔7年之后重新开评的安徽省社会科学奖评奖中,徽学研究中心专兼职人员共有5项成果分获一、二、三等奖。在2020年10月20日举行的第二届长三角江南文化论坛上,“长三角江南文化研究联盟”首批23家成员单位正式公布,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入选“长三角江南文化研究联盟”首批成员单位。共享徽学资源,打造“学术共同体”,是徽学研究中心20年始终不渝努力的方向。近年来,随着徽州文书、文献的大量被发现并日渐被学术研究所利用,徽学逐渐成为海内外学术界聚焦的“显学”,而徽学研究中心更是审时度势,着眼于学科未来,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共享学术资源,与国内外徽学研究者一道,精心构筑独具特色的“学术共同体”。2020年11月19日,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公示,安徽大学文学院耿传友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徽人别集整理、研究与数据库建设》名列其中。徽人别集不但是徽学研究弥足珍贵的史料来源,也对认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整体性和丰富性具有独特价值。耿传友教授说,这完全得益徽学研究中心、古籍办、历史系等多学科的协同支撑。‍
立足人才培养 传承徽学薪火现任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院长的刘道胜教授,2006年以“明清徽州宗族关系文书研究”为题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获得安徽大学博士学位,刘道胜教授认为这是他学术成长道路上的重要基石,也是其延续至今的重要方向。如今,刘道胜教授业已成为国内知名的徽州文书及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专家。在徽学研究培养的毕业生当中,还有许多与刘道胜教授一样,成长为史学尤其是徽学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或高校管理者。徽学研究中心始终坚持高质量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出一批批具有社会责任感,富有人文情怀,史学专业素养尤其是徽学研究专业素养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使徽学薪火传承有人。2018级何成成同学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际,在其家乡六安市裕安区城南镇李仓村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被评为“最美志愿者”。据不完全统计,从1999年底刚成立时与其他院系联合培养硕士生、博士生,到如今已经开始独立招收硕士生、博士生,徽学研究中心已拥有4届共31名硕士研究生毕业,并仍有44名硕士生、6名博士生在读,共81人。81,并不是一个很显眼的数字,但却真实记录着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人才培养一路走来的艰辛与努力。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关键。目前,徽学研究中心拥有专职研究人员有19人,其中正高职称8人、副高职称3人、中级职称8人,研究人员中95%以上具有博士学位,最后学历单位包括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暨南大学等著名学府和科研机构,研究人员的学科背景包括历史学、文献学、科技史、宗教学、法学等。兼职人员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类,近三年已实际聘任30多人,构成了中心师资队伍中的重要力量。从1999年底成立时起,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着力整合省内外优秀研究人才,不断改进办学条件,构建起一支层次较为清晰、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为优秀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保障。依托这支优秀的师资队伍,20年来,徽学研究中心不断加强科教融合的进程,先后为安徽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开设了“徽学概论”、“徽州文化概论”、“徽州民俗”、“徽州社会文化变迁”、“安徽地域文化”等课程20多门,“徽州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标本”课程被教育部列入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
徽州行政区划示意图
(来源:豆文凯:《徽州宗族历史地理研究》,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
服务地方建设 转化创新并举2020年11月26日,省政府参事、徽学研究中心刘伯山研究员又回到了黄山市屯溪区屯光镇篁墩村,参加“洛闽溯本”牌坊修缮保护工程的专家评审会。多年来,刘伯山一直呼吁抢救修缮篁墩风貌,恢复其作为“徽州文化第一村”的本来面貌。自1999年成立以来,徽学研究中心先后主持和参与有关安徽地方文化建设以及徽州地方文化建设的议题、项目不下百余项,涉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咨政服务、美好乡村建设等多方面。依托黄山市丰富的古村落资源,徽学研究中心主动出击,服务美好乡村建设。2019年5月,徽学研究中心助力首届“中国乡村榜”评选,承担了6个全国徽州文化圈内的入选村落调查,完成并提交参选的调查报告,最终5个村落成功入选了中国乡村榜前20名,获得了极大的社会效益,徽学研究中心老师也被授予“荣誉村民”称号。“当今,在涵养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徽文化依然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徽文化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徽文化的历史贡献与当代价值》一文提出上述一系列重要论点。该文是徽学研究中心研究人员近三年来发表于《安徽日报》等报刊理论版的系列文章之一,也是徽学研究中心咨政活动的成果之一。作为一个学术团体,徽学研究中心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主动承担各级政府的委托课题,为推动徽州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智慧,累计提交各类报告不下百余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来源:中国徽学网)“软”“硬”件结合 助力合作交流“徽学已成为一门走向世界的国际显学,‘十四五’期间必将有更大的作为!”11月28日,在安徽省徽学会第五次会员大会暨“面向‘十四五’的徽学研究”学术研讨会上,很多与会学者由衷发出这样的感慨。让徽学走上世界的舞台,既是徽学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现实需要,也是徽学作为综合性学科内在发展的必然选择。成立之初,徽学研究中心积极致力于谋局擘画同国内国外数十家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建立密切的交流与合作机制。在“十三五”开局之后,为扩大徽学学术影响力,团结更多海内外人员从事徽学研究,徽学研究中心抓住契机,更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制订《徽学中心“十三五”发展规划(修订稿)》,着手“软件”、“硬件”两个方面建设,持续强化徽学对外交流与合作。在“软”件建设方面,持续推动国际合作、交流。近年来,徽学研究中心持续主办“文化传承发展与徽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东亚地区现代性与徽州社会”中韩文化论坛、“东亚礼俗传统与社会治理”中韩文化论坛、“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首届徽学学术大会”等5场国际学术会议,承办“第三届徽州文书与中国史研究”等学术研讨会等10余场,对加强徽学与其它区域史比较研究,乃至徽学与中国史、世界史衔接研究裨益良多。同期,中心出境参加学术交流9人次,国内学术交流100多人次,2017年以来,徽学研究中心还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做客“徽学论坛”开展学术报告近40余场,对外交流硕果在校内飘香。在“硬”件建设方面,线下收藏与线上开放并举。2018年下半年,在财力极为紧张的情况下,安徽大学又抢救性购入徽州文书5万余件,使得徽学研究中心收藏的徽州文书近8万件,文献资料的收藏整理和研究工作实现了重大突破。依托这些收藏整理的文献,徽学研究中心积极开展徽学“数据库”建设和研究,目前,“徽州家谱数据库”“徽州文书数据库”等文献资料数据库正在建设,“研究成果数据库”“馆藏图书目录”等数字资源正逐步对外开放,中心还组建了“数字人文与徽学研究创新团队”,进一步加强徽学与数字人文的结合研究。(来源:中国徽学网)
“新时代呼唤新徽学,新使命造就新未来。作为安徽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端学术平台之一,徽学研究中心以实际行动服务安徽地方文化建设、服务黄山地方文化建设,为构建美好安徽、美丽中国服务,为推动徽州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出一条切实的学术思考与实践之路。”安徽大学副校长程雁雷表示。(来源:安徽大学官网)文字:陈欣 刘铭本期编辑:豆豆本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4-12-23 07:53 , Processed in 2.15953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